• 今天是:

协作机器人与古老机器人有何区别

来源:网络整理时间:2018-07-07 09:28 116次

摘要:协作机器人与古老机器人有何区别 协作机器人只是整个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一个非常紧要必要的细分类别,有它独特的优势,但缺点也特别显著:为了控制力和碰撞实力,协作机器人的运行速度比较慢,通常只有古老机器人的叁分之一到贰分之一。本文将尝试解答以下问

协作机器人与古老机器人有何区别

    协作机器人只是整个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一个非常紧要必要的细分类别,有它独特的优势,但缺点也特别显著:为了控制力和碰撞实力,协作机器人的运行速度比较慢,通常只有古老机器人的叁分之一到贰分之一。本文将尝试解答以下问题:为何需要协作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的起源?协作机器人与古老机器人有什么区别?

   为何需要协作机器人?  

  协作机器人的兴起意味着古老机器人必然有某种程度的不足,或者没办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总结一下,主要有叁点:

  1.古老机器人部署成本高

  其实相对来讲,工业机器人本身的价格并不高。主流场合使用的机器人,根据负载实力不同,售价区间在¥10w~¥40w。一般情况下一台机器人的使用使用寿命在5~8年,作为比较高端大气专业的工业设备来讲并不算贵。 

  古老机器人贵在其部署(将机器人安装到工厂并正常运行)成本上,原因有两个:当下的工业机器人主要负责工厂中重复(性)的(工作),这依赖于其非常高的重复定位精度(重复到达空间某些固定位置的实力,一般机器人可以做到0.02mm以下),以及依赖固定的外界绿化。为了保障这一点,除了机器人本身的(设 计)要求之外,还需要待加工的产品放在固定的位置,以便机器人每次都可以到同一个(地方)准确的拿取或者执行某项操作。对于现代复杂的流水线作业来讲,在整个产线上为每一个使用机器人的工序都(设 计)这些固定的外界绿化需要耗费很多的资源,占用大片宝贵的车间面积以及长达数月的实施(时间)。机器人的使用困难较高,只有通过培训的专业人士才可以熟练使用机器人完成匹配、编程以及维护的(工作),普(通用)户特别少拥有这 样的实力。  

  将之前以工人操作为主的流水线,变为由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为主的生产线,是一个系统工程,绝大多数终端工厂客户并不拥有这 样的实力,所以就需要一个第叁方的角色来完成这部分(工作),这个第叁方即系统集成商,来根据客户现场的实际情况,来完成机器人的最终部署。  

  系统集成商的(工作)起码包括: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方案(过程、设备布局、人员匹配等)机器人外围支持设备的(设 计)、制造、安装。符合工艺要求的机器人编程、调试。客户(技术)团队的培训。以及后续的售后维护(工作)。

  根据特别多业内机构和前辈计算的数字,整个机器人部署/集成应用的费用大概是机器人售价的3~4倍。近几年随着国内集成商的迅猛扩军,竞争越来越激烈,整体价格有所下滑,但也基本在2~3倍。  

  以常见的弧焊(工作)站为例,采购一台进口品牌的弧焊机器人价格约在11~15w之间,但是通过系统集成商这一层之后,整体报价不会低于30w,个别夸张的甚至能报 道100w。在工资相对较高的长叁角和珠叁角区域,一名熟练焊工的工资大概在5k~7k,1台机器人代替1~2名工人,ROI不会少于2年,特别多中小企业主对机器人会选择犹豫和观望。  

  假如使用机器人的机器人比较多,则大部分情况下需要对原有的生产线进行改造,甚至重新建设,不仅需要巨大的投资,有可能还涉及到停产改造,这也是特别多工厂迟迟不上机器人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因为每一条生产线上的大部分设备(末端工具、非标机械、控制过程等)都是针对特定的产品(设 计)的,假如涉及到中途变更生产需求,特别大概率上之前的生产线没办法直接餍足新产品生产的需求,这就涉及到机器人系统的重新(设 计)和部署,这部分的(工作)量有时会接近首次部署。  

  简来说之,单独的机器人没办法直接使用到工厂的生产线上,还需要特别多外围设备的支持。虽然机器人本身是一种高柔(性)、高灵活(性)的设备,但整个生产线不是,一旦涉及生产线变动,费用特别高。

2.古老机器人没办法餍足中小企业需求

  中小企业是当下机器人新兴市场的主要客户,当下古老的工业机器人没办法特别好的餍足SME的需求。古老工业机器人的标准市场是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企业。

  大规模生产是20世纪最流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生产过程的分解、流水线组装、标准化零部件、大批量生产和机械式重复劳动等为主要特点。

  有实力进行大规模生成的企业,对机器人系统高额的部署费用相对不敏感,因为在产品定型之后,在充分长的(时间)内生产线可以不做大的变动,机器人基本不需要重新编程或者重新部署,可以最大化利用机器人标准化、高效率的特点,体现投资实值最大化。  

  汽车行业是大规模生产的典型代表,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也部署在(通用)汽车的工厂中,负责冲压零件的搬运(工作)。到今天,汽车行业仍然占据了全球机器人出货量的40%以上:  

  一款新车从发布到退出市场,一般会经历3~6年(时间)。这期间,即使有改款,也只是对外观、内饰进行微调,这些变动一般不会影-响到机器人的(工作)(车身焊接、喷漆、主要零部件搬运),所以在机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差不多不需要对已经完成的生产线进行改动或者对机器人进行重新部署,只需要正常的维护即可,发展了机器人的优点,避开了它的缺点。  

  而中小企业则不一样,它们的产品一般以小批量,定制化,短周期为特点,没有太多的资金对生产线进行大规模改造,而且对产品的ROI更为敏感。  

  这要求机器人具备较低的(综 合)成本、迅速部署/重部署实力、简单上手的使用方法,而这些,古老机器人特别难餍足。  

  此外,在某些机器人应用的新兴行业中,即使是大企业也面临与中小企业同样的问题,3C产业是这个方向的典型代表。  

  3C市场中如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等主流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差不多生命周期只有1~2年,短的甚至只有几个月。假如采用古老机器人方案,投入很多资源,耗费数月建设的生产线有可能连成本的零头还没收回,所生产的产品就该退市了。而假如对生产线再进行改造,又要投入巨大的资源,这是不可接受的。  

  除了资金投入,3C行业特别多时候更关心(时间),常见机器人自动化改造方案耗时1个月到数个月不等,但3C产品没办法在每一次换代都等待这样久。那边苹果说“下个月开始生产iPhone7的外壳”,你这边说“先等我1个月把生产线改造一下”,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些情况下还是人靠谱,培训3天,立马就业。

3.没办法餍足新兴的协作市场需求  

  工业机器人一直以来都是高精度、高速度自动化设备的典范,但是由于历史和(技术)原因,与人在一起时的安全(性)不是机器人发展的重点,所以在绝大多数工厂中出于安全(性)考虑,一般都要使用围栏把机器人和人员进行隔离。  

  幸好对于大部分之前机器人所从事的(工作)来讲,并不需要人的参与,机器人可以独立完成。  

  但是人力成本的上升,特别多其他以前没有或特别少使用机器人的行业开始寻求机器人自动化解决方案,例如之前提到的3C行业,还有医药、食品、物流等行业。  

  这些新兴行业中的特点是产品种类特别多、体积普遍不大、对操作人员的灵活度/柔(性)要求高。现有的机器人特别难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给出(性)能满意的解决方案,那怎么办?  

机器人不行的,人来补充嘛,我们搞人机相结合。

  由人类负责对柔(性),触觉,灵活(性)要求比较高的工序,机器人则利用其迅速、准确的特点来负责重复(性)的(工作)。  

  比如组装键盘,可以由机器人把键帽放置到位,人来进行卡扣的(工作);再比如组装手机/电脑,机器人负责把主要零配件、螺丝放到合适的位置,人来负责排线安装,卡扣,拧螺丝的(工作)。  

  但是假如贰者要合作,中间还要隔一个栅栏就太不方便了,人和机器人之间要进行交互,还要先经过安全门,整体效率还不如单独使用人来得高。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额外的(技术)来保障机器人与人类可以安全的在同一个区域(工作),而不需要栅栏这 样碍事的东西挡在中间,即要求机器人具备安全协作的特(性)。  

  各大机器人厂商的机器人都配备有各自的安全(技术),例如ABB的SafeMove,Fanuc的DCS,KUKA的KUKA.safe,但其安全功能本身还比较初级,例如将物理的围栏换成了虚拟围栏、检测到有人靠近时自动停止,仍然不算是完整的协作安全(技术)。

2.协作机器人的起源

  为了准确定义协作机器人,先看两个名词。协作区域指机器人和人类可以同时(工作)的区域,协作机器人指被(设 计)成可以在协作区域内与人直接进行交互的机器人。  

  前面已经说过,中小企业SMEs是协作机器人的非常紧要必要的客户群,而协作机器人的兴起也与SMEs密不可分。  

  在2005年,开始于2005年,由EUFP6项目资助,参与的企业包括ABB、KUKA、Reis、Comau、Güdel等,其目的是寻找防止劳动力离岸(offshore)输出到低劳动成本国家的方法。其主要的论点是,假如经过机器人(技术)增强SMEs的劳动力成绩,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就可以避免劳动力外包的情况(将(工作)机会留在国内)。所以,协作机器人(co-bots)最初的市场就是中小企业(SMEs)。  

  同年Esbenstergaard,KasperSty和KristianKassow在南丹麦大学一起做研究时创办了UniversalRobot,目前的CEOEsbenstergaard当时是南丹麦大学的助理教授,叁个人发现了中小企业对机器人的新需求(也与当时丹麦《政府》主导的一项机器人计划相关),并在2009年推出了第一款协作机器人UR5。  

  在UR5之前的绝大多数协作机器人都是在古老机器人的基础上改造的,UR5是第一个从产品(设 计)伊始就以协作机器人的要求进行开发的机器人。  

  之后不久(2008)年,RodneyBrooks创办了Rethink,其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美国本土的SMEs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减少离岸外包。最初推出的双臂Baxter并不是特别成功,慢慢开始落后于UR,去年秋天推出了新款的单臂Sawyer机器人,市场接受度如何还有待观察。  

  在UR和Rethink之后,成长出一大批新建立的协作机器人(公司),市场上的协作产品也越来越多,协作机器人的概念开始慢慢被大家所认识和接受。

协作机器人与古老机器人有什么不同?  

  本质上讲,协作机器人与古老机器人之间并没有非常大的不同,只是基于不同的(设 计)观点生产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在协作机器人发展初期,特别多都是从古老机器人的基础上改造的。  

  假如非要找不同,第一个不同是这两种机器人所面向的标准市场不一样,这个前面已经解释过,不再赘述。  

  第贰个不同点是贰者替代的对象不一样。以古老机器人为主的自动化改造是用生产线代替生产线,机器人做为整个生产线中的组成部分,特别难单独拿出来,假如某个环节的机器人坏了,在没有(设 计)备份的情况下,整个产线有可能要停工。而协作机器人的独立(性)特别强,它代替的是单独的人,贰者之间可以互换,一个协作机器人坏了,挪开找个人代替就好了,整个生产过程的灵活(性)非常高。

讲了这样多全是说优点,《既然》协作机器人这样好,那是不是可以取代古老机器人了?  

  当然不是,协作机器人只是整个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一个非常紧要必要的细分类别,有它独特的优势,但缺点也特别显著:为了控制力和碰撞实力,协作机器人的运行速度比较慢,通常只有古老机器人的叁分之一到贰分之一;为了减少机器人运动时的动能,协作机器人一般重量比较轻,结构相对简单,这就造成整个机器人的刚(性)不足,定位精度相比古老机器人不好1个名额级;低自重,低能量的要求,导致协作机器人体型都特别小,负载一般在10kg以下,(工作)范围只与人的手臂相对,特别多场合没办法使用;  

  借用RethinkBaxter的一句宣传语,协作机器人的标准应用场合可以概括为:协作机器人最终将变成一个过渡概念,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所有的机器人都理所当然拥有与人类一起安全的协同(工作)的特(性)。本质安全理所当然是理想机器人的必备且基础的特点。就像我们目前不再区分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而统称为电视,不再区分功能机和智能机而统称为手机,未来所有的机器人也将不再区分协作与非协作,而统称为机器人。


展开全文

文章标题:协作机器人与古老机器人有何区别

本文地址:/zswd/4226.html + 复制链接

相关文章
解析3+2大专和5年制大专有什么区别?「介绍」06-23
贵阳高铁乘务学校怎么样?包安排工作哇?11-08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8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专科一批(二批)、10-18
成都重点公办职业学校都有哪些?09-03
重庆幼师学校2018年招生简章07-15
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招生录取分数线、本科一批(二批)、文理科分10-18
开云kaiyun(中国)师范大学历年录取分数线、本科一批(二批)、文理科历年分数10-15
电子信息专业发展前景如何?09-03
2018年成都七中学校录取分数线是多少「计划」08-07
开云kaiyun(中国)师范大学2018年招生录取分数线、本科一批(二批)、文理科分10-15
快速报名登记
人气专业
收缩
快速登记报名
阅读并同意《本站用户协议
立即报名